当前位置:首页 > DeepSeek技术交流 > 正文内容

八旬院士陈润生:科研征程上的“预言家”与开拓者

5个月前 (05-06)DeepSeek技术交流417

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一位八旬院士的“神预言”引发了广泛关注,他就是DeepSeek诞生背后那位令人敬仰的“预言家”——陈润生。当被问及这一预言时,陈润生院士谦逊地表示:“真没料到会成预言家。”这位在科研领域深耕数十载的科学家,不仅是我国非编码基因研究的拓荒者,更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规模最大的生命科学工程——“人类基因组计划”的重要参与者。

很多人最初认识陈润生院士,是通过一条在网络上热传的短视频。彼时,DeepSeek成功崛起,成为科技界的焦点。而就在这条短视频中,人们挖出了两年前陈润生院士说的一句话:“堆积算力的尽头是沙漠,不能够一味地堆积芯片,而是应该开发底层创新。”这句话在当时或许并未引起广泛共鸣,但如今回过头来看,却显得极具前瞻性。

当时,全球正陷入一场激烈的算力竞赛,各国都在加大芯片研发和生产的投入,试图通过增加芯片数量来提升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。然而,陈润生院士却独具慧眼,指出中国AI的破局之路,并不在于芯片的数量,而在于智算的密度。他的这一观点,犹如一盏明灯,为中国AI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近日,总台《吾家吾国》节目对陈润生院士进行了专访,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位科学巨匠的科研人生。

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中国在基因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,成为全球第六个具备大规模基因组测序能力的国家。这一成就的背后,是陈润生院士数十年的坚持与付出。

1964年,陈润生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毕业,开启了他的科研征程。上世纪80年代,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首批大规模公派留学时期,陈润生把目光投向了德国。那个时期,德国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上都处于国际的前沿,他渴望在那里汲取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。1985年,已经44岁的他毅然前往德国纽伦堡大学,从事量子生物学的研究。在异国他乡,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,不断拓宽自己的科研视野。

1990年,陈润生在《自然》杂志上看到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论文后,敏锐地意识到基因组学将成为生命科学前沿的新课题。他深知这一领域的重要性,于是决定主动出击。他给基因组学的创导者詹姆斯・沃森写信,表达了自己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浓厚兴趣和参与意愿。很快,他就收到了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办公室的回信,并获得了人类基因组工程第一个5年计划文本。这一机遇,为他在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。

当时,中国的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研究正处于转型阶段,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。1992年,中国医学遗传学奠基人吴旻提交的《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大项目建议书》获批,这成为中国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原点。陈润生得知消息后,立刻拜访了吴旻院士,并主动请缨,希望承担两项关键任务:拼接测序片段和寻找重要功能基因。他深知这两项任务的艰巨性,但也明白它们对于中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性。

1999年,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,负责完成人类三号染色体短臂约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,占整个计划的1%。这看似只有1%的工作量,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。测序片段的拼接就像在没有模板的情况下进行拼图,每段长度仅约一千个碱基对,离完整拼接还有着巨大的差距。面对这个难题,陈润生带领团队日夜奋战,不断创新测序方法。他们反复试验,不断优化流程,经过无数次的努力,最终提前两年高质量完成了任务。这一成就,不仅让中国在国际基因组学领域崭露头角,也让中国成为全球第六个具备大规模基因组测序能力的国家。

在研究过程中,陈润生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:人类基因组中用于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仅占2%—3%,其余97%都是非编码序列。在过去,这些非编码序列曾被认为是垃圾DNA,没有生物学功能。但陈润生凭借着自己敏锐的科研直觉和坚定的信念,坚信这些序列绝非无用。他带领团队专注研究非编码区域,开启了艰苦的探索之旅。“我坚信那97%绝对有用,不可能进化几十亿年,最后进化出来97%是垃圾,这不合逻辑。”他常常这样鼓励团队成员。

他们以食管鳞癌等多种肿瘤患者的组织为研究对象,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,发现部分患者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正常,但非编码区域发生了变化。这一发现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,他们进而找到了许多与疾病相关的新位点。从1993年开始,团队建立了超级档案库,整理、分类和存档全世界科学家发现的64万个非编码分子信息。为了让这些信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全球科研人员,陈润生选择将这些信息开源。他说:“科学是一个人类集成的贡献,我们作为基础研究人员,能提供我们的贡献,这就足够了。”他的这一举措,为全球基因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除了在基因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,陈润生院士也一直关注着大模型的发展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他就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来预测遗传密码中的编码基因。对于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者来说,各种方法都是相通且一脉相承的。因此,他对DeepSeek等大模型发表看法,是长期在该领域深耕的必然结果。

如今,陈润生院士带领团队在生物信息学与医学AI大模型方面积极探索,不断尝试新的研究方向。他们尝试将中医数据融合到模型中,这一想法看似大胆,却有着深远的意义。在他看来,虽然中医和西医对疾病的认知存在差异,但大模型可以提供一个融合的平台,将这些不同的数据整合处理,从而更好地服务人类。

对于未来AI的发展,陈润生院士充满了期待。他希望AI能够“涌现”出更多创新火花,为此,他提出将人工智能作为新的创新中心。“我们不要把AI当成简单的工具,而是把它作为人类新的创新中心,这样能有更多创新的可能性。”他的话语,充满了对科技未来的信心和憧憬。相信在他的引领下,中国的科研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。


“八旬院士陈润生:科研征程上的“预言家”与开拓者” 的相关文章

四川九洲:控股子公司完成DeepSeek模型本地部署

四川九洲:控股子公司完成DeepSeek模型本地部署

金融界3月13日消息,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四川九洲提问:请问公司是否已经部署了DeepSeek?如果已经部署了,请问主要应用于哪些具体的业务?公司接入DeepSeek有哪些成本、收益方面的考量?如果公...

黄仁勋如何抗过DeepSeek冲击?

黄仁勋如何抗过DeepSeek冲击?

摘要:除了核心业务外,英伟达几乎不为任何事分心。4月13日,华尔街日报发文,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的王者英伟达似乎无处不在,人们很容易将成功原因归结为该公司掌握的强大技术。但它广泛的影响力也反映出一种商...

DeepSeek已经给儿童看病了 业内:“D医生”不为建议担责

DeepSeek已经给儿童看病了 业内:“D医生”不为建议担责

DeepSeek热潮下,有人拿它算命,有人用它看病。近日互联网上出现大量用DeepSeek求医问药的帖子,有观点称DeepSeek有三甲医院专家水平,也有不少人对AI看病开方表现出审慎态度。甚至这位“...

贷款有望“无人”审批 DeepSeek料重塑银行信贷体系

贷款有望“无人”审批 DeepSeek料重塑银行信贷体系

本报记者 张佳琳凭借高性能、低成本和开源属性,DeepSeek大模型引发金融科技圈的高度关注,多家银行启动了深度研究测试,还有不少银行已完成本地化部署。某城商行董事长向记者直言:“以前由于成本太高,中...

DeepSeek+昇腾云技术创享会重庆站成功举办

DeepSeek+昇腾云技术创享会重庆站成功举办

2月27日,以“山城论道 智链未来”为主题的“探秘DeepSeek行业影响暨华为云昇腾云技术创享会”在重庆成功举办。活动现场,政府代表、行业专家、企业决策者及技术开发者等300余人齐聚一堂,围绕人工智...

“国民级应用”纷纷下场 DeepSeek开启AI新时代?

“国民级应用”纷纷下场 DeepSeek开启AI新时代?

刚刚过去的周末,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再次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,同时出现的,还有“国民级应用”腾讯和百度的名字,引发业界和普通用户高度关注。15日晚间,腾讯宣布微信搜一搜正灰度测试接入De...